106.12.29豬絞肉瘦肉精檢測

*瘦肉精是一種類交感神經興奮劑。種類包括Ractopamine(萊克多巴胺)、Salbutamol(沙丁胺醇)、Terbutaline(特必林)、Clenbuterol(克倫特羅)等,大約有20餘種。由於具有促進蛋白質合成的功能,可增加飼料轉換率,讓動物多長肉、少長脂肪以增加賣相,獲取更高利潤,所以被使用為動物藥品,加在飼料中供動物食用,也因此將其俗稱為「瘦肉精」。

*目前瘦肉精在我國仍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禁止使用的動物用藥,因此衛生署在現行的動物用藥殘留標準中,並未訂定殘留標準,亦即不得檢出。所以舉凡在我國國內販售的肉品,不論是國產或進口,依規定是「不得檢出」瘦肉精。

(1)檢驗日期:106.12.29
(2)抽檢瘦肉精種類:萊克多巴胺
(3)肉品廠商:復進冷凍食品有限公司
(4)抽樣檢體:豬絞肉
(5)檢驗過程:

a.檢體取樣,解凍取得血水。

b.使用滴管吸取肉汁,滴入快檢試劑盤S區內(樣品收集區)。

c.血水滲透,靜待5分鐘後反應完成。

檢驗判定結果合格(T.C區皆出現紅線) ─

陰性,無瘦肉精




106.12.29 黃辣、紫艷、白甜 三種洋蔥味道、營養大不同

106.12.29

黃辣、紫艷、白甜 三種洋蔥味道、營養大不同


˙文章出處: 康健網站

˙時 間 : 2017.09.14

˙作 者 : 陳蔚承

˙圖片來源: Shutterstock

洋蔥是生活中常見的蔬菜,口感爽脆,中西料理皆宜,取得方便,營養又經濟。市面上除了常見的黃洋蔥,紫洋蔥和白洋蔥也相當多,不僅顏色好看,營養和味道更是不同。

紫洋蔥有花青素 黃洋蔥蒜素多

好食課營養師林世航表示,這三種洋蔥的基本營養素差異不大,同樣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,但在花青素和蒜素的含量上不同,「紫洋蔥有較多花青素,具有抗氧化的功效;而黃洋蔥味道比較辣,代表它蒜素比較多。」蒜素是一種硫化物,能抗氧化、防癌、抗發炎,大蒜、洋蔥等食物切開會有一股濃厚的辛辣味,就是蒜素。

另外洋蔥也含有同樣具有抗氧化、防癌、抗發炎的槲皮素,德州A&M大學(Texas A&M University)園藝科學系帕提爾(Bhimanagouda S. Patil)等人的研究,這三種洋蔥相比,紫洋蔥和黃洋蔥的槲皮素含量較高,白洋蔥的含量較低。

洋蔥這樣料理才好吃

在料理上,這三種洋蔥都可以生吃或煮熟,中華日式料理發展協會監事王子蕾比較了他們的味道和口感:


在營養上,泰安醫院營養師李錦秋表示,高溫烹調會讓洋蔥營養流失,但可以降低洋蔥辛辣感,比較好入菜;生吃雖然較辣,但可以保留洋蔥營養,加上油脂可以幫助槲皮素吸收,因此不妨加點橄欖油。

有文章提到洋蔥跟大蒜一樣切開後要放室溫下,這樣才會產生蒜素,但李錦秋和林世航都表示其實不用放,「蒜素的產生主要是洋蔥切開、組織被破壞後,植物細胞會產生出一些化合物相互結合而成,因此『只要切開、咀嚼』就可以。」林世航說。


李錦秋也建議,腸胃功能較弱的人洋蔥吃太多比較容易脹氣,另外服用抗凝血相關藥物的人也要避免吃太多,「洋蔥是很營養的食物,但一般是拿來當作配菜,不太會吃過量,因此不用太緊張。」

洋蔥外層也很營養

許多人料理洋蔥時會把外皮及外層較硬的肉剝除,但這可能失去攝取更多槲皮素的機會。帕提爾研究了洋蔥的外皮和內層可食用的部位,發現槲皮素的含量由外而內減少,原因在於光有助於植物生長時合成槲皮素。

但外皮和外層口感不佳,許多人不喜歡吃,要怎麼辦呢?王子蕾指出,在日本是將洋蔥洗淨、切開後,連外皮一起熬湯,許多拉麵的高湯都是這麼煮的;李錦秋也說較硬的外層可以拿來熬湯,吃起來不僅口感佳,湯也更鮮甜。

如何挑選和保存?

挑選時選擇較重的洋蔥,因為表示水分含量越高,國外美食料理網站「The Kitchn」也建議如果拿起來不紮實、鬆鬆的或還沒剝皮就有辛辣味冒出,表示洋蔥太舊、太老,不要購買。保存方面只需要放在通風的室溫下即可,一般可放3個月

但如果放太久發芽了還可以吃嗎?李錦秋指出,發芽後的洋蔥還是可以食用,但營養素會流失很多。

參考資料: 1.Patil, B.S. et al.(1995)Variation in the Quercetin Content in Different Colored Onions (Allium cepa L.)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》,120(6):909-913。
2.Patil, B.S. and L.M. Pike.(1995)Distribution ofpotentially anticarcinogenic quercetin content in different rings of various colored onion (Allium cepa L.) 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》,70 (4):643-650。
3.http://www.thekitchn.com/whats-the-difference-sweet-yel-130223

107.01月份月菜單


紅棗含鐵補血用它準沒錯?其中可能有迷思

106.12.29

紅棗含鐵補血用它準沒錯?其中可能有迷思


˙文章出處: 食力網站

˙時 間 : 2016.03.04

˙作 者 : 王凱平

˙圖片來源: 食力網站


         前些日子,《食力》的編輯傳來一篇文章,大意是紅棗的鐵含量低且較難吸收,顛覆了一些民眾心中紅棗「補血聖品」的形象,詢問我的意見且表示期待聽聽我的看法。在這邊我就不賣關子先講結論:如果期待的是一篇針對「紅棗非補血聖品」的強烈反駁,那可能就要失望啦!


          該文的內容我是同意的,紅棗並不能算是補血聖品。事實上,在中藥分類中,「紅棗從來不是被歸類於補血、養血的藥物」!將紅棗視為補血的健康食品的源頭,可能更多該歸因於商業的廣告與操作,而非中醫的傳統概念。我會嘗試在這篇文章中進一步說明為什麼紅棗不算是補血聖品,以及它在中醫藥中的真正地位。


紅棗含鐵但不特別高且吸收率偏低


我們先回頭看看原文顛覆紅棗補血迷思的理由,包括:


1. 紅棗含鐵量並不算很高。


2. 紅棗所含的鐵質不易被人體吸收。


         首先第一點,相對於豬肝、芝麻、鴨血、黑木耳……等食物每100克10毫克以上的鐵含量來說,紅棗大約每100公克含3毫克的鐵,含量確實不算高。

         至於第二點,紅棗中所含的鐵質主要是所謂「非血紅素鐵」,或翻譯成「非血基質鐵(non-heme iron)」。這些非血基質鐵所含的主要是三價鐵(Fe3+),在人體中需要經過一連串分解、轉換,還原為二價鐵(Fe2+)之後才能被人體吸收。同時,這過程容易受到酸鹼值,以及多種物質及包括:磷酸鹽、草酸鹽、碳酸鹽、單寧、多酚類、膳食纖維……等等的影響,因此,吸收率較低。

          相對來說,主要存在於血液、肉類中,與血紅蛋白、肌紅蛋白結合的「血紅素鐵(血基質鐵,heme iron)」就沒有這些問題,吸收率大約是15%。因此,在總含量、吸收率都不及動物性來源鐵質的狀況下,勉強要說紅棗是「補血聖品」顯然是不合理的。

          然而,這並非是紅棗特有的情況,日常膳食中的植物性來源鐵質,所含的多是前面所說的「非血基質鐵」,同樣有吸收率偏低、易受影響的狀況。所以,對於一些缺鐵性貧血的患者來說,醫師給予的食物攝取建議多半仍以動物性來源為主。

          這邊我想進一步討論兩件事:如前所述,中醫藥中紅棗從來不是被歸類於補血、養血的藥物。那麼,這樣的誤解由何而來?在中醫藥中紅棗的主要用途又為何?


作用以補氣為主,可養血但效果偏弱


          翻開大多數的中藥相關著作,紅棗(大棗)多被歸類為「補氣類」藥物,至於補血的藥物有哪些?主要包括一般民眾比較熟悉的當歸、何首烏,其他還有地黃、芍藥、阿膠……等等。紅棗雖然也有作為補血之用,但通常「養血」才是更精準的描述,效果上是較弱的。


          如前所述,個人認為紅棗「補血聖品」的形象更多是商業操作的結果。台灣的民眾可能比較沒感覺,但若有機會到中國走走,你會發現紅棗汁就跟柳橙汁一樣非常普遍,甚至也有「枸杞紅棗汁」、「紅棗牛奶汁」這樣的調味商品。激烈的商業競爭下,在外包裝、廣告上強調「補血」、「養生」等機能性訴求自然可以理解了,長期下來也就在對岸民眾心中形成了這樣的印象。至於在台灣,我倒不覺得「紅棗補血」是個普遍的概念,至少在我的工作與生活中都不常接觸的這樣的訊息就是了。


          但既然有作者寫了這樣一篇文章希望導正大家的觀念,我們也藉此順便讓大家進一步了解一下紅棗。紅棗在中醫藥的應用廣泛,包括:脾胃虛弱、食慾差、腹瀉、倦怠乏力時「補中益氣」;神智異常、躁動不安時「養心安神」;唇色淡白、面色萎黃時「養血」;在藥性比較峻烈的方劑中作為「緩和藥性」的用途。總結來說紅棗的用途可以這樣描述:「補中益氣,養血安神,緩和藥性」。


紅棗多作為輔助用藥,補血仍以紅肉等食物為主


          在上面這些用途中,大家還是有看到「養血」,這邊再次提醒大家我們用的不是「補血」這樣的描述。同時,在作為養血的用途時,常常是配合著當歸、阿膠、地黃……等等前面提過的補血藥物使用的。事實上,包括前面的補中益氣、緩和藥性等作用,紅棗在中藥方劑中幾乎都是作為輔助用途,在「君、臣、佐、使」的分類中通常是「佐、使藥」的地位。因此說實話,大家真的不用太過度強調紅棗的補血效果。此外,嚴格來說,中醫在講補血、養血時,並不一定專指治療西醫定義中的貧血(血紅素低於標準值),但這邊我們就先別再節外生枝討論這個名詞定義問題了。


          寫到這邊我們來做個總結,考慮到鐵含量與吸收率,紅棗並不是特別優質的鐵質來源。若患者真的有貧血的傾向,醫師或營養師建議的補血食品通常還是紅肉或動物內臟這些含「血基質鐵」的食物。紅棗在中醫藥的用途不少,特別適合長期消化吸收不良時,作為強健脾胃、補充營養使用。然而也要特別注意即使有相關問題也並不宜過食,一般建議每天3~5粒即可。同時,大棗的外皮堅韌不好消化,脾胃虛弱者可將大棗蒸熟或煮粥再進食,亦可將大棗撕成小片狀,再以熱水浸泡為紅棗茶使用。


          紅棗要作為日常養血用途也並非不可,且畢竟紅棗仍算是營養價值高的果乾、甜點或零食,每天吃一點仍是有益的補充,但終究不能作為補血的主要方式。如果已經達到貧血的臨床標準,還是應該儘快就醫確認貧血原因並對症下藥,千萬別以為每天吃紅棗就能解決問題!

107.01.02~01.05周菜單


106.12.29午餐

白米飯(280kcal)
紅燒鮮魚(255kcal)
碎圃小魚干丁(105kcal)
三絲青江菜(45kcal)
桂圓紅棗銀耳湯(40kcal)